黑岩文学

繁体版 简体版
黑岩文学 > 巧娘子家的俏新郎 > 第6章 第六章

第6章 第六章
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,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
设杂戏广邀民众,是个一举打响衣肆之名的好方法。

在唐代,戏场民俗活动一般便设在寺院等地,此时戏剧发展还不像后世那么完备,主要是歌舞剧以及一些讽刺贪官污吏的参军戏两种。

巧文这次选的便是在民间广受好评的参军戏目。

参军戏,通过问答在对话中一步步揭露事情真相,表演形式简单,易于上口。

巧文本想只设一日戏,在此之前好好宣传一下便行了。

此时信息不发达,一件事情很可能以不同的速度传到每个人耳中,得让人们应知尽知。

可这次被那僧人横插一脚,白白要设三天的戏,那巧文可就不得不再思量一番,务必充分发挥这三场戏的作用。

僧人重利,要去了三贯的价钱,平均下来也就是一场戏一千文,巧文之前没想过,可如今再想,也不知那些开戏台班子的人白白要被剥到多少铜钱。

要不,就以这无良僧人为题,好好暗讽一番?

巧文坐在小院里,已是巳时二刻,薛枝赶去采买印染植物花卉,她等下约了驴车要去城里与那带了宣传旗的合生人去会面。

此时闲来无事,便坐在小院榻上,望天吹风。

这戏场的事她本不便参与,只是想着在那俳优服饰上做些改变,在戏台子后面搭个大大的幕布。

一则背景干净,帘子一搭,焦点清晰明了,这在戏剧发展之初当下是没有的,也在这形式上有所创新,能吸引一些观众是一些。

二则幕帘上会有巧娘子衣肆资助几个大字,到时写上几句吉祥话,表明地址,请艺人开场闭幕歇场时在口头为衣肆美言几句,在观众口里讨个好印象便罢了。

谁知,这僧人好好的广田不收,纳捐不足,硬生生要从这寺院地皮上刮走每一分不属于他的铜钱,可偏偏背后不是达官贵人便是官府撑腰,都不是现在的巧娘子能惹得起的。

想到这儿,那股想暗戳戳报复僧人的心思也消了下去。

算了,权势面前不得不低头,这是当今时代的生存原则。

巧文呼了一口气,在榻上上缓缓躺下,望着蓝蓝的天,以它作背景,畅想这参军戏的内容。

当下参军戏远不如后世戏剧那么华丽,舞台上只有俳优两人,动作表情也远不及后世那么灵动潇洒,对于参军戏的内容以及基本的问答形式,巧文不敢动,哪怕她就按照后世熟悉剧本给艺人演个老少皆宜的本子也不行。

一方水土养一方人,土还是同样的土,可人不是一个时空了呀,比较不了。

即使巧文强行上演个背景就是唐朝的窦娥冤的戏码,也保不证能打动所有男男女女的心,她对戏剧一窍不通,对其中的泪点更是把握不准,在不明白当时戏剧市场情况下,她还不要闭着眼瞎摸了。

这在行业里,特别是营销里,是大雷。

一个不留生神,不仅没打动观众的心,说不定还将此时忌讳猜了个遍都不知道。

除非,哪一天,她和一群艺人混熟了,可以试探地提一提这个剧本,把这些交给本土最专业的人去改变,去发挥,那或许能获得最佳的演绎效果。

这样那本子在她手里也算不上是暴殄天物了。

可是当下,她肯定抽不出时间去做这样的事,只有半个月的时间,其中大部分精力还要赶制一批渐色裙出来,这次数量相当的多,势必要打出一个名声去。

缝衣服的只有薛枝他们二人,两人想招募一批绣娘回来,可一则赶时间,二则其中涉及到一些染制,其中关节不好透漏,于是这事便这么耽搁下来了。

衣肆尚未开起,许多条件都不成熟,即使绣娘过来了,住处俸钱都尚未安排到位,来了人住哪儿,又该如何安置,这些都是有待商榷的事情。

再者,绣娘的人选,是买了奴籍回来还是就精挑细选些放得过心的。

这些问题关系到衣肆整个管理生存,巧文做得又是时兴口上的服饰,在没有信得过的情况下,她不想凭空给自己打造一面危墙,不出事还好,要是仍如薛家那样,凭空出了问题,不论是衣式泄露还是税收账本,都会让她吃了大亏。

人招来了,再一个个找谁出了问题可就不那么容易了。

她宁愿衣肆进展稍微慢点,因此耽误了些进度也没关系,左右其他衣肆仿制出来了同款,她继续通过其他方式营销竞争便罢了。

一步步稳下来,跟着计划走,巧文相信,衣肆会扎下根的。

而她的下一步便是通过设戏场将衣肆打至火热。

到时不管赶制多少件裙衫均会一抢而空,供不应求,相较之下,缺一件还是缺十件到不那么重要了。

她们俩尽快缝制便是。

这戏场效应巧文分析过,大致分为两个部分。

第一步,便是这开戏前的预热。

众所周知,过节时最火热的一刻永远是节日前的那一晚,当世的除夕,后世异国的圣诞,均是如此,哪怕不论何时,对学生来说,假期也是放学前的时刻最为美妙。

这开戏也是如此。

虽说寺院广设戏场,可那些真正为平常民众准备的戏还是少的,大多规模也不会这么大,还是以衣肆的名义开设,这一点就足够吸引很多人来看了。

就像一场令人期待的演唱会,随着开幕的日子一点点接近,那些蓬勃着热情的讨论也将一点点燃烧至顶。

同理,在这段时间内,衣肆将一次次被人们提起,宣传,夸大,新奇,期待,成为一个个走卒贩巷的口头话,一家家街里邻坊的饭后闲谈,一次次女郎团游的时兴话题,大家将一同把氛围推向火热,达到表面的一种繁荣的效果。

而这繁荣也会吸引更多不明真相的人来,再一次投入这个漩涡。

就说昨日,她与薛枝一同去了趟南市衣肆,那里特地开了镂空窗,其实是窗纸未裱,来达到后世玻璃展示窗的效果。

她与薛枝只在远处看着,衣肆时不时便会来几对结游的女郎驻足观看,叽叽喳喳,很是雀跃,偶尔也会有几个稍显猥琐的人偷偷摸摸来到衣肆周围,发现果真没有人,便故作声势冷哼一声,一甩袖,也斜眼往里看去,说得话听不清,但无非是些不过如此之类的。

巧文如何得知呢?

她看得清楚,其中不少是街上同行呢,一个个又摇头晃脑,目空一切地走回去了。

当然,巧文自动为几人添加了滤镜,毕竟,她是真吃够了同行的亏。

总之,从昨日第一日的效果便可看出,衣肆戏场的预热效果还是很不错的。

那这戏场的第二步效应呢,便是当天的演艺了。

既然内容上巧文不作大的改动,那形式上她就要好好雕琢一番了。

两人,三天,三场戏。

这是参军戏的基本形式。

就从前由少到多开始吧。

两人,一问一答,相讽相刺,互为对章。

这是画面的核心,这是情绪的主题。

为了保证民众观戏节奏,巧文不欲再此多作改变,仍是那句话,她能力不够,需谨慎避开大雷。

这人数上,这画面上,巧文只能配合原作锦上添花。

后世戏剧人数众多,可达五六人同时在台子上,有些小角如仆役,如丫鬟,再如常见的衙庭的差役,只是站着不动,充当丰富画面的作用,通过给戏剧增添细节,使得观众更有代入感。

巧文不是专业文学艺术专业,她只能从自身角度出发分析目前戏剧与后世优劣,但从锦上添花这一点上,她倒可从这些充当背景的人数入手。

为何不再一人叙说事情时配以演示过场呢?

例如,当说到一年大旱,民众颗粒无收,税收无望,配以几人扮作灾民,衣不遮体,抬头仰望苍天,馁子哭声盈耳,面对一片干涸的土地,远处收租差役徐徐行来……

到时,台子顶端再长贴一道挂帘:

某道某州某县,年月不考,只闻哭声遍野,饿殍满地。

以此做个过场戏幕。

例如,当说至某一贪官滑稽景象,配合几个幕府小役,在身后做夸张状——

只见那刘主薄,亏也几经铨选,竟连那桑字也不识,问起为何蜀地俱以桑代粟缴纳租税,把那县令气得脸都成猪肝色了,可怜小役在身后连连作比,最后还是吃了县令的几板子。

蜀地常有以绢布代粟米交税,因此租庸调中的租庸常常俱以绢布代收,这北边来的刘主薄初次到蜀不识当地情况也罢,可一连做了三年的官,竟连那吏役也不如,亏得新来的县令不顾一往人情……

可偏偏碰上这灾害……

例如,当进行至戏剧情绪高潮,两人诘问之时,将那困病的老翁,夭亡的稚子,挣扎的老妇,痛诘老天的壮汉等等拉至昏官对案,一个个凶眉目煞,或哀呦,或麻木,或纯真,或鼓起了十万勇气欲拼出一条命也要发泄一腔怒火。

一戏三折。

最后一折——

现世之路走无可走,贪官人头落地,可这饥馁未消。

民众在生活,在人间已然痛苦不得,何不在这片刻欢愉中得到丝慰藉。

或付诸神话,或付诸人力,巧文也想在这戏剧加个好的结尾。

神话缥缈,给人精神解脱,可以神女降临,洒下甘露为题,解救万世苍桑。

但巧文此时却不想那么做了,即使这是现场唯一一举让裙衫扬名之法。

她想。

人定胜天。

那壮汉,那妇人,那一个个饿得头昏眼花却不分昼夜开渠引流单薄的人影,是戏剧能给人最大的鼓舞。

三日三戏,戏目相同。

初看惊为天人,再看潸然泪下,三看激越之情顿生。

一日又一日的轰动,来吧,将这戏目推向高潮。

此乃,戏幕完章。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