黑岩文学

繁体版 简体版
黑岩文学 > 和熹 > 第64章 海晏河清

第64章 海晏河清
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,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
夜云卷尽,观星台上只余两盏琉璃灯,澄黄光晕将帝后并肩的剪影映在白玉栏杆。洛水秋潮低语,远处鼓楼钟声回荡三更。刘肇负手而立,深吸一口夜风,忽而开口,嗓音在空旷夜色里微微发哑,却分外清晰:

“绥儿,朕虽贵为天子,群臣万户皆不得不俯首,但正因居高位,更当惕厉自警。” 他侧眸,眼中烛火跳动,“凡有旱潦疾疫,山川失序,朕当先省己,是法令有失?是赋役太重?若只知苛责臣下,推诿自保,那这天子就为昏庸之主,不配继承宗庙。”

邓绥静静聆听,月光落在她清丽眉眼,她轻轻颔首,唇角含柔:“陛下能念此,便已胜古来多帝。臣妾敬服。”

刘肇握住她指尖,神色真挚:“若有一日,绥儿以女君之尊临朝听政,也不可因情私失公心,要记得将百姓置于首位,方不负天下。”

“仲举,我记住了。”她低声答,掌心悄悄收紧指缝,“谢谢你如此信我。”

夜风拂过殿脊,吹起他垂下的衣带。刘肇抬眼望向北斗:“攘外必先安内,若只知开疆拓土,徭役征兵,纵得史家称颂,却叫黎民流离,终是空名。孝武皇帝雄才大略,功业煌煌,然而天下因连年征伐而困敝,直至孝宣皇帝励精图治,方纾民苦。朕不想把一副烂摊子留给你。”

邓绥嗔他一眼,语带笑意,却含暖意嗔责:“陛下又妄议天机,什么留下不留的?你才二十余岁,壮年正盛!”说罢却声音一滞,心底酸涩。来自未来的她深知,这位少年帝王的命数并不长久。正因知晓,她才更不忍听他口口声声叮咛“留给你”。

刘肇握着她的手,感到那一瞬细微的颤抖,轻轻将她揽入怀中,额头抵在她发间:“朕并非妄言生死,只是……倘若真有一日,你独当社稷,愿你想起今夜之言。”

“我会想起的。”邓绥闷声应,鼻翼微酸,却抬手环住他的腰,“可你也要记得你说过的话,勤勉自省,与民同忧。我们一起,让百姓安生、让天下喜乐。”

两人相拥良久,四下静得只能听见铜漏滴水与彼此心跳声。星河铺满夜空,一颗流星划破苍穹,坠入洛水倒影。刘肇忽而笑了:“那便当天书示意,叫朕不可负你,也不可负民。”

邓绥仰脸看他,夜色映得他眉眼沉潋,像她在史书里见过的所有英武,却比任何描摹都温柔。她忽觉未来纵有千重波折,此刻握在指间的温度,便是她往后披甲的由来。

风过,帘影摇。一对玉佩在两人胸前轻轻碰撞,发出清越声响,如同为这场星下盟誓落下一点银签。

章德殿内,华灯高照,玉炉沉香缭绕,夜色正浓。殿门忽地一响,郑众疾步奔入,袍角翻飞如掠风猎帛,双手高举一轴竹简,语气因激动而微微颤抖:

“启奏陛下,皇后娘娘!永元十七年户籍新册已全面修毕,天下人丁数目,计五千三百二十六万人!乃自上古以来,华夏之极盛也!”

话音未落,殿中寂然。

刘肇闻言,如遭雷震,猛然起身,袖袍掠过御案,带翻一旁茶盏。琥珀色的茶汤洇湿了那一卷尚未封存的《永元新政》草案,水迹缓缓晕开,浸润开一片温柔壮阔的褐墨,宛若山川初启,江海正展,恰似一幅由天子亲绘的万里河山图。

他怔立片刻,复又快步前去,接过那卷沉甸甸的简册。字里行间皆是人烟稠密、仓庾充盈、社稷昌隆的真实写照。

邓绥也已起身,衣袍微动,缓缓踱至刘肇身旁。她指尖轻触那竹简之上密密的黑字,指腹所过,仿佛能触及千千万万百姓的呼吸与血脉。她忽而抬眸望向刘肇,语气带着一丝沉静的笑意:

“陛下可还记得,册后那日,臣妾对您说过什么?”

刘肇眸光一动,望进她眼底烛光倒影,仿佛望见千灯万户、万井千村。他不假思索,与她几乎同时低声启唇:

“愿共襄永元之盛。”

四目相对,刹那间仿佛百年回响,万事俱寂,惟余这句誓言穿越风尘,仍铿然如初。

帝王骤然上前,一把将她拥入怀中,揽得极紧,仿佛要将这一刻钉在永恒的时光轴上。她腰间曲裾绣着的金凤羽翎,在他胸膛上轻轻一硌,那份细微的触感,反倒比千军万马更教人动容。

邓绥仰头笑出声来,眸光中带着点点水意:“仲举,我们做到了。”

这一刻,无需朝服冕旒,无需玉玺诏策,她身为中宫之主的骄傲,尽在那一句轻语之中。风从丹墀来,吹拂宫灯如星海流动,殿外忽然响起《鹿鸣》之乐,那是太常寺特为庆贺人口破亿,社稷康宁而谱的新章。

音律悠扬,笙管齐鸣,如万民同欢,如天地同贺。

刘肇缓缓抬起她的脸,眼中一寸一寸写满温柔。他俯首吻住她的唇,在这政与爱的交汇之刻,不再是天子与皇后,而只是并肩同行的仲举与绥儿。

那尊巨大的《永元鼎》立于殿后,金光之下,铭文“海内升平”四字熠熠生辉,恰在烛影投映中,映上了案头那简册末页的一行朱笔钤批:

“此盛世,方配朕与卿。”

江山有主,世道有承。盛世终由人书写,而今这一页,已由他们亲笔定下浓墨重彩的第一行。

东郊的田野被三月初晴的暖阳蒸出浅浅雾气,万顷春泥翻着新霁的湿润,微风吹来泥腥与青草气交织。设在洛水之畔的藉田坛前,旌旗静垂,百官列服。刘肇披玄冕、解玉履,赤足踏上翻得极细的黑黏壤。裸足触地的一瞬,湿热从足底攀至心尖,他抬眸,目光清明得像初化的冰。

玉耜递到掌心,他屈身开垦。第一犁破土如裂锦,土腥扑鼻;第二犁转弯如挥剑,一气呵成;第三犁稳而不疾,垄沟笔直,宛若以金尺细量。老农捧来饱满亮泽的嘉禾籽,双手高举,袖口沾满尘泥。刘肇接过种子,扬臂撒向田畴,金粒瞬间溅起细雨般光点。

“愿我大汉永享丰穰!”

帝王的誓声踏着东风回荡,远山如黛,洛水似练,仿佛天地也为之一震。

十里之外的先蚕坛,白练帐幕随风鼓荡。邓绥着素色缁衣,环佩尽除,只以一枚簪束发。她屈膝坐于桑台,素手执金钩,捻叶入匾。蚕儿吐丝如雪,她指尖移动时轻若拂云。祭祀钟罄方歇,冯岚抱着闻喜公主立于坛旁,柔声引导:

“乖湉女,看,这是你绥母后替天下织的锦衣,也替你织得一身安稳。”

小公主张着乌黑澄澈的眼,扬手触碰丝茧,奶声学语,含糯不分:“锦……锦……”

日转西偏,御驾返洛。官道两侧跪满百姓,黑压压连成一片,人群远处望去像沉甸甸的麦浪。尘埃中,一名跛足老卒拄着枴杖,高举一张鲜红钤印的《均田契》,老泪纵横:

“陛下!老汉六十,今生头回有了自家三亩!”

他身后,数百贫农齐声高呼,声音嘶哑却滚烫。

凤辇缓缓而行,邓绥掀帘回眸,见道路尽头几十名妇人抱着新织缣帛伏地叩首。缣帛色如秋练,纤维细软,她们齐声喊:

“谢娘娘恩准采桑!今岁能换三石粟,家里再无饥馑!”

邓绥眼底潮光闪动,只抬手轻轻颔首。刘肇忽撩开车帘,取来随行竹篓里余下禾种,高高抛洒。金黄种子在夕照下划出一道弧线,洒落在民众张开的手心与襟袖。谷子零落声如细雨,洒在前程,也洒进人心。

那一刻,闻喜公主伸出胖乎乎的小手,抓住袖角残余的一粒,咧嘴笑,稚声脆响:

“丰……年!”

帝后相视而笑,车轮辚辚碾过金光与泥香。身后鼓乐再起,《大韶》与《鹿鸣》合奏,宛如华夏千年农桑礼乐在此刻同声共振。洛阳城门巍巍在望,天子亲耕、皇后亲蚕的仪礼,连同亿万百姓的颂声,汇成永元盛世最浑厚的回音,回荡于大汉晴空。

雒阳南阙之外,宗祧重门层叠,金瓦在拂晓第一缕曙光里闪耀如流霞。太常列钟、太祝陈俎,百司垂手,万籁无声。今日,上自天子、下至庶寮,皆着祭服,凡号衣赤、黻衣青,斑斓交错,却又整肃得如一幅古制壁画。

肃穆檐影下,两座大庙比肩而立:东为孝高皇帝庙,供汉高祖;西为光武皇帝庙,奉世祖光武。两序丹墀中央,一台黛石铺砌,环列铜灯,火缁蜿蜒;台上玉案高陈,鎏金爵两只,纹饰以苍龙啮尾,山岳盘桓,煜煜生辉。

帝后并肩登阶,衣袂相摩却不互碍。刘肇玄冕十二旒,赤足踏上案前青石,慑人的庄严与少年眉宇间的蓬勃并存;邓绥则着素练玄端,乌云高髻,仅以玉钗一枚束之,清冷端方若临水明月。二人各执鎏金爵,金液荡漾,香霭半掩了彼此的呼息。

先献孝高。

邓绥屈膝,袖如羽扇款旋。她以指捏鲜嫩桑叶,轻蘸浊酒,三掬一洒,酒珠携草叶清香泼在炎帝神位前的青铜席石上,声若雨点落荷,氤氲蒸腾,隐约可闻桑林风响、蚕丝初鸣。她环佩微晃,清声如玉磬击雪:

“桑为衣本,衣本则民暖;皇考在上,鉴此初心。”

再祭世祖。

刘肇上前,宽袖如云侧卷。他折取嘉禾一穗,穗粒金黄圆满,象征大地所出之极盛。他屈身将禾穗投入武王大鼎,鼎腹火光闪动霎时吞噬殷红谷粒,列祖列宗之灵似于滚滚热焰中应声而振。帝王朗声致祭:

“禾为食本,食本则国昌;列圣在天,佑我赤子。”

清烟旋绕,钟鼓齐作,九响沉雄,贯通庙宇栋梁;鼓皮振出的低鸣与铜钟浩荡的馀音交汇如云雷。烟霭之间,帝后对立,衣袂风生,却又在同一刻举爵碰盏,酒光星子似飞入两人眼底。二人齐声诵告,声若金石,透出遥遥天穹:

“元兴改历,农桑为本。敢告列祖,佑我烝民!”

声音甫落,太乐署雅歌迸作,《咸和》与《云门》并奏,钟磬笙竽一齐抬头,将天地肃冽击出热烈华章。祭告台正北,一卷丈二高的《大汉新历》被太常弟子高高悬起。朱轴金叶,卷首大字“元兴”二字红得似燃。再向下,是刘肇亲笔的御批,朱砂犹新,笔锋凌厉:

“永元之隆,方启元兴。”

这一纸批语,亦是新元年的诏告。自今日起,永元十七年折算为元兴元年。改元之诏将由内阁中书分呈天下,铜雀台三通鼓后,四境郡国皆将在昏晓鼓声里同时宣号。

邓绥仰望卷首那一抹熠熠朱光,胸臆间似有潮声暗涌,那是她同刘肇携手十年、历经巫蛊风波、学宫革新、均田新政之后,亲眼见到大汉气象扶摇到极盛的印证。她轻轻侧首,目光似秋水含星,与刘肇对视。

刘肇回以一笑,眉目间的少年飞扬依稀未散,却添上帝王的千钧沉稳。他伸出手,指腹抵在邓绥掌心,声线在礼乐声中刻出孤独却温暖的弧度:

“元兴启,愿与皇后同守。”

邓绥反手握住天子:

“永元已盛,元兴当昌。”

此时,天色大亮,庙瓦金光炸裂,仿佛亿万流火泻落人间;而自此年自此月,汉家《元兴历》记录下新的篇章,田垄与市集共鸣,庙堂与边塞同心。一切皆映在今日帝后相携的背影之中:那背影与晃动的鎏金爵同辉,又与庙中祖祠青烟相连,化作大汉盛世最盛大、也最温柔的注脚。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