黑岩文学

繁体版 简体版
黑岩文学 > 观测者效应 > 第12章 间接观测的暧昧博弈

第12章 间接观测的暧昧博弈
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,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
异常行为记录

日期:2025.02.14(寒假第8天)

观测对象:宓煦卿×崔熵衡

数据异常:

路径规避率:87.6%(两人在实验室的行走路线自动形成最小接触拓扑结构)

间接交互频率:

宓煦卿“偶然”修改崔熵衡的咖啡机程序(温度恒定92℃)

崔熵衡“无意”将宓煦卿的量子比特参数优化17%

语言模式:

宓煦卿不再说“你的理论错了”,改为“你的模型需要调整”

崔熵衡的批评从“荒谬”降级为“有待验证”

结论:

系统进入高能量亚稳态,即将发生相变。

宓煦卿站在量子计算机前,指尖悬在键盘上方0.3毫米处——这个距离足够让崔熵衡的神经监测系统检测到他的决策犹豫。

“第214次重复实验。”崔熵衡的声音从身后传来,冷得像超导磁体的嗡鸣,“你的量子比特初始化完成了吗?”

宓煦卿没回头,只是轻轻敲击回车键,屏幕上的纠缠态粒子突然排列成双螺旋结构

——和崔熵衡昨天早餐吃的DNA模型面包一模一样。

“有趣。”崔熵衡走近,呼吸扫过宓煦卿的后颈。

“你开始用我的生活习惯初始化量子态了?”

宓煦卿的指尖微微一颤,量子计算机立刻报错:

【警告】观测者干预导致波函数坍缩

“系统故障。”他面无表情地重启,耳尖却泛起红晕

——恰好是崔熵衡论文里定义的“非理性决策生理标识”临界值。

崔熵衡开始系统性记录宓煦卿的“异常”行为:

咖啡杯摆放角度:连续9天偏离标准坐标轴15°(正对他的座位)

白大褂使用记录:宓煦卿“误穿”他的备用实验服3次(袖口残留着宓煦卿的量子点标记)

量子计算机日志:每周三凌晨3点,宓煦卿准时登录,查阅的全是崔熵衡已发表的神经科学论文

最关键的证据出现在2月13日——

崔熵衡的脑电图仪捕捉到一段异常信号,经解密竟是宓煦卿的脑波特征,附带一行注释:

“当他在1.5米内时,我的前额叶皮层激活模式与‘愉悦’高度相关(r=0.89)。”

崔熵衡盯着数据,突然感到自己的心跳变异率突破监测上限——这是他的仪器第一次对自己报警。

科技部的最新任务书钉在墙上: “验证双人量子纠缠是否增强意识耦合效应”

宓煦卿把咖啡杯重重砸在控制台上:“这根本是伦理违规!”

“同意。”

崔熵衡调出宓煦卿的脑部扫描图,“但你的前额叶已经在模拟实验场景了——看。

默认模式网络激活度超标37%。”

两人同时沉默。

量子计算机的屏幕自顾自地运行着模拟程序,显示出一行预言:

【未来72小时关系发展概率】

继续冷战 → 68.9%

实验事故导致肢体冲突 → 22.3%

一方承认情感 → 8.8%

宓煦卿突然拔掉电源:“垃圾数据。”

崔熵衡却盯着那8.8%,嘴角浮起一丝近乎危险的弧度:“比希格斯玻色子的发现概率高5个数量级。”

当宓煦卿第9次“恰好”错过联合组会时,崔熵衡做了一件完全不符合神经模型预测的事——

提前计算宓煦卿所有可能路径(包括通风管道和消防通道),在粒子对撞机的检修舱里守株待兔。

宓煦卿爬进舱门时,迎面撞上崔熵衡的胸膛。

“根据你的行为模型。”崔熵衡的声音比液氮还冷,“你此刻有87%概率会转身逃跑。”

宓煦卿的指尖掐进掌心:“剩下的13%呢?”

崔熵衡亮出平板,上面是宓煦卿过去三个月的心率变异分析:

“每次我进入你1.5米范围内,你的心脏都会产生与‘愉悦’高度相关的混沌振荡。”

宓煦卿的呼吸停滞了——这是崔熵衡第一次用生物数据而非数学公式质问他。

“所以?”宓煦卿强撑镇定,“要给我写篇《论宓煦卿的情感系统故障》吗?”

崔熵衡突然抓住他的手腕,将他的掌心按在自己左胸。

宓煦卿的指尖立刻感知到同样紊乱的心跳节奏。

“不。”

崔熵衡低头逼近,“我要你解释——为什么我们的心跳频谱在傅里叶变换后完全一致?”

检修舱的红色警报突然响起,但无人理会。

事后数据记录:

宓煦卿的私人日志:

“他终于发现了——”

“我故意在数据里留下的周期信号。”

“就像量子纠缠,总要有人先观测。”

崔熵衡的实验笔记:

结论:

宓煦卿的“躲避”实质是高维吸引子的迂回逼近。

我的“追捕”算法本质是递归式自我验证。

新课题申请:

《双人量子意识系统的自组织相爱现象》

宓煦卿:用理性规划感性,像优化量子门序列般谨慎推进。

崔熵衡:用数据验证直觉,像调试神经网络般逐步收敛。

共同点:

都以为自己是“被动观测者”

实则早就是“强关联系统”的核心变量

实验室门禁记录显示:那晚检修舱的门从内部反锁了2小时17分——恰好是宓煦卿的量子比特退相干时间。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