黑岩文学

繁体版 简体版
黑岩文学 > 郝先生要拯救的病人 > 第109章 幸福感

第109章 幸福感
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,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
01 为什么不幸福?

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或者想法。

比如:

你会感觉迷茫吗?

你会对未来焦虑吗?

你会感概不完美的人生吗?

你会憧憬幸福吗?

这些发自灵魂深处的问题,会时不时在某个瞬间蹦出来困扰着我们,令我们不堪其忧,我们是多么渴望有人能拨开迷茫之雾,给我们指一条通向幸福的康庄大道!

可惜,碰到这样的指路人需要运气,更多的时候,咱们只能依靠自己,七拐八拐寻找那条通往幸福的方向。

但是庆幸,我们生活在这个知识爆炸,色彩斑斓的信息时代,前人早就开辟了荆棘丛生的小路,给我们找出了答案。

这是我看完《幸福课-不完美人生的解答书》这本书后最深的感受,那就是一个人的认知。

认知对人的影响是难以想象的,一旦我们的认知是有了转变,或许就能改变我们的一生。

就如作者所说:如果把追求幸福比喻为登山,登顶只是瞬间的事,而攀爬的过程却是艰辛而漫长。我正在爬我的山,你也有你的山要爬。

有时候,你爬的那座山,我恰好也爬过。有时候爬的那座山,我虽然没爬过,但从我所在的地方望过去,能够看到你攀爬的山上哪里有路,哪里有坑。我想指给你看。

我们首先来明白第一点,人从哪儿来?

从小到大,你应该对于“我是谁”这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,听到的各种回答五花八门,那如果有问你,通常你一般是怎么回答的呢?

我们大多数时候都会给自己贴标签化,世俗化。

比如:

“我是一个负责的老师”

“我是一个听话学生”

“我是爸妈的孩子”

“我是两个孩子的爸爸或妈妈”

“我是个公务员,有份稳定的工作”

但是仔细想想,这些外在的标签真的代表着我们吗?

或许,更准确地说,这是别人眼中的“我们”,我们被定位成为母亲、父亲、孩子、老师、学生……

我们也时常会听到如下的言论:

你要好好读书,长大之后赚多点钱,这样我们家就有出头之日了!

你要好好赚钱,我们辛苦了一辈子,老了就要靠你们了!

你要赶紧生孩子,你老了有所依,我们就放心了。

你怎么样…怎么样……

这些话,字字珠玑,字里行间的透露出来的期许,带给我们的说不清是压力还是动力。

金钱名利地位,声色犬马……也许这些东西是你一生都在追求,拼了命想去实现的东西,但到头结果往往都不如意。

这种持续性的攀比追求会累,夜深人静的时候,也有过放弃的念头,也想抛开一切去追寻诗和远方。可是早上醒来,你又开始了日复一日的生活。

其实你大概不知道,这个世界上是有两个“我”,一个是别人眼中的“我”,一个是内心深处被藏起来的“我”。

我们的人生就是一场拉锯战,两个“我”相互较量。

当别人眼中的我处在下风时,你挫折、沮丧,觉得自己不行,认定自己是不完美的;

当内心的我小胜一场时,你就会感到幸福,因为被雪藏的那个“我”悄悄探出头来,迎接你的是和煦的阳光。

在这场较量中,内心深处被雪藏的“我”想要取胜,需要策略。

02 需要自我觉醒

那我们改如何自我觉醒?

第一步:发现不完美的自己

没有人是完美的,大多数都觉得自己不完美,那在什么情况下我们会生出这种想法呢?这想法又从哪儿来的?

答案估计千奇百怪,但我们还是来看看第一个方向:我们一生的导师——父母。

你还记得小时候的曾许下的理想吗?长大后想做医生、科学家、画家、还是艺术家?所以你活成了理想中的样子吗?

我想百分之九十的人都偏离了道路,大家心里有自己的答案。

就像《小王子》里的故事,为什么这么出名?就是因为主人公像极了我们大多数人的样子。

能够被推广遗留下来的,我们都能从中找到人类共通点。

比如:主人公六岁时梦想成为一位的职业画家,但是,每当他把作品拿给大人看的时候,大人总说应该把心思放在地理、历史、算术和语法上。

长大后,他却成了一名飞行员,只是内心还是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,他把小时候的画拿给他认为头脑清醒的人看,可惜他们依旧看不懂。

于是他很孤独,没有人可以跟他谈蟒蛇、原始森林和星星,他只能说着他们能懂的东西,桥牌、高尔夫、政治和领带。

人们听到他谈这些会很开心,并认为自己认识了一个通事理的人。

这说明什么?活成一个大家都认为的,通事理的人吗?遵守成人世界的游戏规则,是的,这似乎成了生活的必须标配。

一旦有了规则,而有的人因为没有达到这个标准,就开始自我否定,认为自己的人生是不完美的,自己也是不完美的人。

所以啊!人们判断自己的标准不再是有梦想的那个自己,而是围绕在身边的成年人们的标准。

那这个标准是谁带给我们的?或许是最初传授者,我们最亲近的人,也是我们一生的导师——爸爸妈妈,那个劝主人公把画画丢一边的大人是不是像极了我们的父母?

这样的父母有一个通病,他们自己有着许许多多的标准和要求,可不见得能达标,于是他们被称为——不完美的父母

有人说,每个人一生都有两次出生,第一次出生是来自父母,第二次出生是来自自我成长。

第一次,我们不能自主,第二次我们却可以自行定制。

第二个方向:可选择的自我成长方式。

黛安娜在《做最好的自己》书中写到:想要改变命运,就要改变自己,而后改变内心;要赢得命运之神的尊重就必须要成为生命的勇士,直到将命运彻底改变。

很多人都会说:

“我一定要改变”

“这些习惯不好”

“不能继续这样下去了”

可是当决策权到自己手上的时候,她们往往做不到言行一致。

我们可以清晰区分出这两种人:

第一种人常说:这个机会我早就看中了,只是没去做而已,我要是做了今天肯定不是这样子的!

第二种人:擅长抓住机会,并且积极面对挑战,如果成功了,他们会很高兴,如果不成,他们也不会难过,因为不管成于不成,他们拓宽了自己的可能性。

第一种人,他们的结局可能就是一生都没有太大的进步,如果跟他们聊天,你会发现他们的思维是僵固的,他们常常会抱怨外界的不公,消极的面对社会的每一步的变更,更会放大各种不完美的事物。

而第二种人,他们却在不断掌握人生的成功,并且充分感受到了自由意识的伟大力量。

如果跟他们交谈,你会发现他们的思维是开放的,总能在社会的变更中抓住新的机会,在他们的眼里,人生本来就是不完美的,人也是不完美的,但却是可优化的。

这一切归功于他们成长式的思维模式。

所以我们知道了不完美的自己有两个来源:一个是不完美的父母,一个是后天思维模式的选择。

既然已经发现了问题的根源,那就需要寻找解决方案。

03 接纳不完美的自己

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说过:承认和接纳完整的自我,意味着平等对待自己的每一项特质,既不刻意彰显,也不刻意压抑。

那我们应该怎么做?

第一方向,我们要接纳不完美的父母。

需要明白,家庭是一个文化传承的团体,每一个时代的人的思想又受时代背景、教育水平、成长环境、社会地位的影响。

一旦我们觉得父母不完美,那他们很有可能不是不爱你这个孩子,而是不会,甚至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。

我们得明白父母的过往已成事实,改变不了。既然如此,接纳不完美的他们是最友爱的方式!

只有先接纳了他们才能接纳由此而不完美的自己。

你可能这样想,接纳说起来容易,做起来难啊!

或许我们可以尝试以下几点:

首先,重新审视自己和父母的关系,了解父母对我们成长的影响。

原生家庭的概念被普及后,父母的家庭地位由倍受尊敬,转变成了我们心理问题的罪魁祸首。

但我们要承认,其实这个现象的背后是我们想通过扮演无辜受害者的身份,来减轻生活承担者和决定者的负担。

我们在和父母的相处中,可以把父母当朋友,不用太交心,遇到不快就选择性失忆,不去期待,也冷却对他们期待的反馈。

我们需要放弃一个思想,那就是凡事追求尽善尽美的完美主义思想。

适当的追求完美可以促使我们进步,过分的完美主义会让我们因为达不到目标而备受打击,这对修炼成长型思维是有害处的。

放弃完美主义,就是要接受平庸,其实接受平庸并不代表放弃努力,而是放弃对自己的完美幻想,回归现实,脚踏实地。

现实生活并没有那么多跌宕起伏的剧情,有的只是柴米油盐酱醋的平凡。或许平凡才是这个世界的真相,只是我们不愿承认罢了。

承认自己的平凡,是承认自己跟普通人一样需要面对生活的一切,也是接受自己要努力才有成就,也是接受自己也会面对身体自然变化的过程。

接受平庸就是接受现实,接受现实心态就会平和,心态平和才会看到问题的根本,了解问题的根本才能调动学习的热情,有了学习的热情才能勇于接受挑战,敢于面对挫折,激发自己更努力,这是一个正能量循环的过程。

到此,我们学习了接纳不完美的自己的两个方法,一是放下对父母的期待,接纳不完美的他们,也接纳自己因他们而成的不完美,让自己成为自己的教养者;二是接受平庸的自己,心态平和,脚踏实地才能更好的修炼成长型思维。

有了方法,接下来就是要落地行动了。

自我觉醒第三步:改变,成为幸福的自己

当我们学会接纳不完美的自己之后,心理的负担也会减轻,在看问题的时候会更多的关注内心的需求,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起步,但是,我们要想踏上幸福的道路,还需要做出实际行动,让内心的自己完全觉醒。

成为幸福的自己有三步:

第一步,跟原生家庭设置清晰的边界

虽然,我们学会了接纳父母的不完美,在思想上找到了解决办法。但是生活中我们还是会有交集,还是会有摩擦。

朋友小米就有这样的困惑。她结婚后就离开了家乡,来到另一个城市生活。有了孩子之后回家的次数就少了,心里有亏欠的她年前就回了一趟娘家,谁知道这一去就把小米的小家幸福快乐的家庭气氛给打破了。

原来,小米出嫁后父母吵架的次数越来越频繁了,就连这次回家父母都憋不住吵架。小米看着养育自己多年的父亲母亲吵得不可开交,维护家庭和平的责任感便油然而生,想起到调节家庭关系的角色。

这下好了,父母感觉找到了外援,之后每次吵架,不管白天黑夜的就打电话给小米。一次两次小米还受得了,时间长了真是吃不消。这半年来,小米一听到电话已经产生严重的惊慌。

小米也憋了一肚子情绪,她开始对丈夫无名的发火,对孩子也没有之前那么有耐心,只要她听见父母吵架,她这边也跟着起火。最后她丈夫不得不寻找外界的帮忙。

当朋友告诉小米,要与原生家庭设置一道边界线时。小米急了,她脱口就说,这是不可能,他们是我的生养父母,把他们的关系调整好是我不可推卸的责任,只要他们关系变好了,我才能安心过我的小日子。

小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呢?其实在我们还是孩童的时候,完全依附于父母,逐渐长大后我们有了空间边界。

但在心理上,我们会本能的认为,孩子的事是父母的事,父母的事也是孩子的事。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又习惯以爱的名义介入我们的生活,父母的家庭和自己的小家庭的边界模糊了。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