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桓秋全身心投入自己事业的这段日子里,马文才同样没有闲着。他心里明白,虽说常言“书生造反,十年不成”,可这天下的舆论走向,却始终离不开文人的笔端;这天下的治理运转,更是缺不了文人的智慧与谋略。更何况,马文才带着后世的记忆重生而来,他比谁都清楚,人才乃是事业发展的核心所在。只要驾驭得当,这些文人墨客便能成为助力自己成就大业的一把利剑。
然而,“文无第一,武无第二”,这招揽文人的门道,其中学问可大了去了。自古以来,人性使然,当旁人仅仅比自己略胜一筹时,嫉妒之心便极易悄然滋生。唯有当对方优秀到令人望尘莫及的程度,人们才会发自内心地仰望与追随。
马文才此前从未想过要做那抄袭古人诗词文章的“文抄公”,可如今……在天下野心的强烈驱使下,他的想法有了转变。不得不说,很多时候,人的正直只是因为诱惑不够。现在,天下,野心,这个诱惑,足够了!
于是,马文才开始精心筹备、举办各种文人聚会。他广发请柬,诚挚地邀请扬州府及周边地区的知名文人前来参加。这已经是他的第三世了,第一世里背诵过的那些圣人著作,如今在他记忆中已有些模糊不清。但为了心中那觊觎天下的宏伟志向,他咬咬牙,决定拼上一拼。上一世,即便没有后世记忆的加持,他凭借自身实打实的才学以及高强的武艺,也一路官至威远将军。这一世,精力没有完全放在读书上,但是底子不差,又有前前世的加持,不是没有一拼之力。
马文才有心,同时又没到图穷匕现的时候。他找了个赏湖景的由头,派人将帖子从梅林书院的同窗开始分发。用静扬山庄成功拉拢了本就有心的吴副院长。第一步走出去了,后面便就简单了。
在吴副院长的协调下,梅林书院在有读书会的基础上,又增加了游学会以及启智会。美其名曰,闭门造车难成大器。
这次便是梅林书院有名的多学院交流的读书会,聚会当日,书院处处洋溢着文雅的气息,文人墨客随处可见。往年梅林书院的读书会,只开放给少数人,今年倒是给不少书院发了请帖。
马文才身着一袭华丽而不失庄重的长袍,面带微笑,与众多学子一起,站在书院门口,热情地迎接每一位到来的文人。在学院最大的讲堂,只见雕梁画栋,布置得典雅至极。案几上摆放着笔墨纸砚、美酒佳肴,一应俱全。
在聚会上,马文才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与抱负。他引经据典,滔滔不绝地谈论着古今兴衰、时事变迁,言辞间尽显非凡的见识与远大的志向。他的声音洪亮而富有感染力,眼神中透着自信与坚定。众人皆被他的风采所吸引,纷纷投来惊叹与钦佩的目光。一位身着青衫的年轻书生,眼中满是崇拜,忍不住低声对身旁同伴说道:“这位马公子果然名不虚传,这般见识,怕是寻常大儒也难及。”同伴连连点头,目光同样紧紧锁在马文才身上,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。
至第一日的晚间,吴副院长见众人探讨了一个白天,仍未尽兴,便趁兴办了场赏月大会。
“既然是赏月,有好景,有美酒……”吴副院长语音未落,便有那兴起的书生接话,“还差众位的诗词佳作!”
“是极,是极!”众人纷纷点头。
马文才清了清嗓子,便高声应和起来,“大家都有此雅兴,在下不才,便来抛砖引玉一番。还请大家指正。”
“春江潮水连海平,海上明月共潮生。滟滟随波千万里,何处春江无月明。”此乃唐代张若虚的《春江花月夜》,诗句从他口中吟出,仿佛带着无尽的画面感。马文才在此之前,便选定了此诗,精心准备,从月色光线到踱步角度都深思熟虑过。此时吟诵罢,他目光盯着湖面,面上带着对未来向往。
如此传世佳作一出,众人皆惊,一时间竟然悄然无声。
缓了几息,才有一位东和书院的学子,语气中带着钦佩地说道:“诸位,文才兄此诗看似描绘春江月夜之景,实则蕴含着对宇宙人生的深刻哲思。以月起兴,将自然之景与人生感悟相融,在那浩渺的江月流转间,我们能看到岁月的沧桑、生命的更迭。如今乱世,恰似这茫茫春江,充满未知与变数,而我们文人,便应如那高悬之月,以智慧与才情,照亮前行之路。”众人这才反应过来,对那学子的解释听得如痴如醉,不少人眼中满是惊叹与赞赏,同时对马文才的才华深感佩服。
能如此快速领悟到此诗的深意,这位学子也非无名氏,乃是东和书院的魁首,杜祜。其才学不可三言两语描述,也确实在东和书院是难有敌手。此次在梅林书院第一天,便听到如此佳作,可以说,心悦诚服。
后来梅林书院又举办了启智会,名为启智,便是让众人以天下苍生为念,多心系社稷。因此招来的便不再是学子,而是周边州府出名已久的文人墨客。
如此主题,乃是马文才渴望的,因此他积极地与文人们探讨天下局势、学术见解,虚心倾听每一个人的观点,与众人展开热烈的讨论。
一位留着花白胡须的老者站起身,捋着胡须,缓缓说道:“依老夫之见,当今天下,乱象丛生,根源在于政令不一,各方势力各自为政。”
马文才微微颔首,目光炯炯,“老先生所言极是。但依马某看,若能建立一套完善的人才选拔制度,广纳贤才,让有才者各施其能,定能改善这一局面。就如诗中所云‘长风破浪会有时,直挂云帆济沧海’,只要我们齐心协力,定能冲破这乱世的迷雾。”此言一出,众人纷纷交头接耳,不少人眼中露出思索之色,对马文才的观点表示认同。
对于那些在交流中展现出真才实学的文人,马文才毫不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。
做过筛选之后,马文才事后也在静扬山庄中宴请了众多有心之人。他言辞恳切,不惜许下重金、高位等诱人的承诺,试图将这些文人纳入自己的麾下。
“先生之才,令马某深感钦佩。若先生能助我一臂之力,日后定当与先生共享荣华富贵,为先生提供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。”马文才对着一位学识渊博的文人诚恳地说道。
那位文人被马文才的诚意所打动,微微颔首,思索片刻后说道:“马公子心怀大志,且如此看重在下,在下愿追随公子,为公子效力。”说罢,脸上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,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与马文才一同施展抱负的场景。
可并非所有文人都如此轻易被打动。一位身着素袍的中年文人,始终面色冷淡,坐在角落默默饮酒。马文才注意到他,主动上前,微笑着说道:“先生似乎对马某的观点有所保留,还望先生不吝赐教。”中年文人抬眸,目光犀利,直言道:“公子所言虽有道理,但承诺太过美好,不免让人怀疑能否兑现。况且,公子此举,究竟是为天下苍生,还是为一己私欲,只怕公子自己也未必清楚。”此言一出,周围瞬间安静下来,众人皆看向马文才,想瞧他如何应对。
马文才神色不变,坦然说道:“先生之疑,不无道理。但马某敢对天起誓,若有幸成就大业,定以天下苍生为念。至于承诺,马某向来说一不二,先生可先观我日后行事,再做定夺。”
中年文人闻言,眼中闪过一丝异样光芒,沉默片刻后,缓缓起身,向马文才行礼道:“公子有此胸襟,倒是老夫唐突了。愿观公子后续作为。”马文才笑着扶起他,心中明白,虽未立刻将此人招揽,却也化解了潜在的质疑。
此时的众人,也都以为马文才是为了氏族的发展招揽人才,只有这位尚且不出名的中年人,看出了他想登极的野心。
再至后来,游学会中,学子们最爱的诗词歌赋、策论等比试环节。马文才亲自担任评判,对优秀作品给予极高赞誉,并赏赐珍贵书籍、文房四宝等。在诗词比试中,一位年轻学子以一首雄浑大气的诗篇脱颖而出,马文才当即称赞道:“此诗意境高远,文采斐然,公子之才,日后必能大放异彩。”说罢,命人送上一套珍稀古籍,引得其他文人纷纷羡慕。
聚会是快速大量招揽人才的路子,但要想让这些人对自己死心塌地,还需要时间和事件的考验。马文才此时并不心急。
随着聚会的深入,马文才的影响力在文人圈子里逐渐扩大。他不仅在诗词歌赋上展现出卓越的才华,更在讨论天下大势时,展现出深邃的见解和宏大的抱负。他的每一次发言,都能引发在场文人的热烈讨论,甚至有不少人开始主动向他请教,希望得到他的指点。
在一次启智会上,马文才提出了“以文辅政”的理念,主张通过文化教育来提升官员的素质,从而改善治理效果。这一观点得到了在场文人的广泛认同,许多人纷纷表示愿意加入他的行列,共同推动这一理念的实施。
“公子,您的理念真是令人耳目一新。”一位年轻的书生激动地说道,“若能将文化的力量融入治理之中,必能为天下带来新的希望。”
马文才微微一笑,点了点头:“诸位的支持,是我最大的动力。我们不仅要谈理想,更要付诸行动。希望各位能与我携手,共同为天下苍生谋福祉。”
在这些聚会中,马文才不仅吸引了众多文人的关注,还逐渐建立起了一支忠诚的团队。他通过各种方式,如提供资助、安排职位等,将这些文人紧紧地团结在自己周围。他深知,这些人将成为他未来成就大业的重要力量。
马文才心中有着更深的打算。他知道,要想在乱世中立足,不仅要有文人的智慧,更要有武人的力量。因此,他在招揽文人的同时,也在暗中寻找合适的武将人选,准备组建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马文才的势力逐渐壮大。他的影响力不仅局限于扬州府,甚至开始向周边地区扩散。他的理念和行动,逐渐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和认可。
“马文才,这个名字在文人圈子里已经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。”一位东和书院的学子感慨道,“他的才华和抱负,让我们这些后辈都自愧不如。”
马文才心中明白,这一切只是开始。他带着后世的记忆,有着更远大的目标。他要在这乱世中,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王朝,让天下苍生都能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。而这一切,都需要他一步一个脚印,稳扎稳打地去实现。